ISO学习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4年CCAA审核员网络辅导班ISO9001:2015内审员培训通知2024年温室气体核查员培训通知2024年12月审核员统考报名通知
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博乐公开课视频|学员评价论坛发帖挣学分计划实习审核员注册和挂靠教程
论坛发帖规则|新手必读如何下载附件或资料如何上传附件或图片本站长期招募各版管理员
查看: 6373|回复: 2

生产术语收集

[复制链接]
小方 发表于 2010-7-15 19: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有四个:

1.规划  

        确定研究对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或服务所应采用的特定行动的预备活动,包括总体目标、政策、战略和战术的制定和各种分期实施计划的制定。  

2.设计

        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创建具体实施系统的前期工作,包括技术准则、规范、标准的拟订,最优选择和蓝图绘制。  

3.评价  

        评价是对现存各种系统、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以及各类业绩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活动。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规程的制定,评价实施。

4.创新

        改进现行研究对象,使其更有效的生产、服务和运作。

制造业英文简写中文对照 ( Sun, 13 Aug 2006 13:20:13 +0800 )
Description:
5S        :5S管理
ABC    :作业制成本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B    :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  (Activity-Based  Budgeting)
ABM    :作业制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  Management)
APS    :先进规画与排程系统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ASP    :应用程序服务供货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TP    :可承诺量  (Available  To  Promise)
BOM    :物料清单  (Bill  Of  Material)
BPR    :企业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SC    :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BTF    :计划生产  (Build  To  Forecast)
BTO    :订单生产  (Build  To  Order)
CPM    :要径法  (Critical  Path  Method)
CRM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P    :产能需求规划  (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CTO    :客制化生产  (Configuration  To  Order)
DBR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  (Drum-Buffer-Rope)
DRP    :运销资源计划  (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DSS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C          :设计变更/工程变更  (Engineer  Change)
EC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EDI    :电子资料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IS    :主管决策系统  (Ex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OQ    :基本经济订购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RP    :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FMS    :弹性制造系统  (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
FQC    :成品品质管制  (Finish  or  Final  Quality  Control)
IPQC:制程品质管制  (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IQC    :进料品质管制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JIT    :实时管理  (Just  In  Time)
KM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L4L    :逐批订购法  (Lot-for-Lot)
LTC    :最小总成本法  (Least  Total  Cost)
LUC    :最小单位成本  (Least  Unit  Cost)
MES    :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PS    :主生产排程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MRP    :物料需求规划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OEM    :委托代工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ODM    :委托设计与制造  (Original  Design  &  Manufacture)
OLAP:线上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TP:线上交易处理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OPT    :最佳生产技术  (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QC    :出货品质管制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PDCA:PDCA管理循环  (Plan-Do-Check-Action)
PDM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ERT:计画评核术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OH    :预估在手量  (Project  on  Hand)
QCC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RCCP:粗略产能规划  (Rough  Cut  Capacity  Planning)
ROP    :再订购点  (Re-Order  Point)
SCM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FC    :现场控制  (Shop  Floor  Control)
SIS    :策略信息系统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SPC    :统计制程管制  (Statistic  Process  Control)
TOC    :限制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
TQC    :全面品质管制  (Total  Quality  Control)
TQM    :全面品质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IP    :在制品  (Work  In  Process)
>
>
>  5S:5S管理
5S是由日本企业研究出来的一种环境塑造方案,其目的在藉由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及身美(SHITSUKE)五种行为来创造清洁、明朗、活泼化之环境,以提高效率、品质及顾客满意度。在原文中(日文),这五项皆是以\"S\"为其发音开头故称此种方案为「5S」。5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
>
>  ABC:作业制成本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及ABM(Activity-Base  Management)作业制成本管理,以作业别作为分摊成本的基  础,在企业管理上可运用在定价决策、生产及产能决策、产品管理、顾客管理及企业策略上,同时具有提供决策者实时且有效、精确信息的特性,对企业在创造竞争优势上,是具有相当大的功能。
>
>  ASP:应用程序服务供货商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对企业提供IT业务应用服务和管理服务,主要透过软件与硬件租用或租赁形式来实施,  服务商的收入和利润来自客户的租金。

>  BOM:物料清单  (Bill  Of  Material)
一般亦可称为产品结构表或用料结构表,它乃用来表示一产品﹝成品或半成品﹞是由  那  些零组件或素材原料所结合而成之组成元素明细,其该元素构成单一产品所需之数量称之为基量。
>
>  BPR:企业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关心客户的需求,对现有的经营过程进行思考和再设计,利用新的制造、信息技术及  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  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  Organization)。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适应新经济的高效率和快节奏,让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BPR的主要原则有三:
  1.            以顾客为中心:全体员工建立以顾客服务中心的原则。顾客可以是外部的,如在零售商业企业,柜台营业员直接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也可以是内部的,如商场内的理货员,他的顾客是卖场的柜台小组。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由他的「顾客」作出评价,而不是主管。
  2.            企业的业务以「流程」为中心,而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体现于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将被铲除,职能部门的意义将被减弱,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将被合并。
3.            「流程」改进需具有显效性。改进后的流程提高效率、消除浪费,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降低整个流程成本。
>
>  BSC: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是一绩效衡量制度,亦是一项与策略、报酬制度相结合的策略性管理工具。此方法要求经理人自四个方面或层次以评估一组织的表现,即顾客」、「内部业务程序」、「学习与成长」及「财务绩效」,而这四方面的努力必须在「愿景和策略」的引导和整合下才有意义。
>
>  CPM:要径法  (Critical  Path  Method)
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开始和完工日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所得到结果就是找出一条要径(critical  path),或者是从开始到结束将活动串成一条活动縺(chain  of  activities)。从项目开始起,要径上的任何一项活动的落后,结果都会让整个项目无  法如期完成。因为这些活动对项目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关键活动(critical  activities)在资源分配和管理(management  efforts)上享有最高的优先。
>
>  CRM: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是指企业为了赢取新顾客,巩固保有既有顾客,以及增进顾客利润贡献度,而透过不断地沟通以了解并影响顾客行为的方法;其主要以运用资料仓储为基础,将有关企业活  动之信息,透过资料采矿﹝Data  Mining﹞的工具,分析汇整出对顾客有效并可供参考之信息,以提升顾客之满意度。
>
>  CRP:产能需求规划    (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
制定、测量和调整产能的标准,以决定要投入多少的人力及机器来完成生产。将现场的订单,和计划中的订单,输入CRP中,这些订单将转换成在每一时期、每一个工作站的工作时数。以有限产能为导向,主控产能与时间,检验在规划的范围内,确定是否有足够的产能来处理所有的订单;而在确定之后,会建立一个可接受的MPS,而后CRP要决定每一个期间、每一个工作站的工作量。
Forward  Scheduling  (前导式排程)
以计划中的订单发出后为起点,开始向前推导排程,一直到交货期为止。Backward  Scheduling  (后导式排程)则与前导式相反,是以交货期为起点,开始向后推导排程。
Indepedent  Demand  (独立需求)
指外界或消费者对制成品或最终产品之市场需求,亦即企业所承接市场之订单需求,因为它的需求量是由市场所决定,企业本身只可根据以往之经验法则予以预测,而无法加以控制或决定,故称之为独立需求。
Depedent  Demand  (相依需求)
指由为制造产品所衍生对零组件或原物料之供料需求,因其需求多寡乃需源自产品之订单需求量,即依附着产品需求而做变化,故称之为相依需求。

DBR:限制驱导式排程法  (Drum-Buffer-Rope)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的观念认为制造系统只需排瓶颈站之排程(Drum  Schedule)、投料时  间之排程(Rope  Schedule)及适当的缓冲时间(克服制造系统的  Murphy’s  Law)与缓冲的管理,则该制造系统便能运作顺畅而得到不错的绩效。
Drum-Buffer-Rope的原意,Drum代表鼓声就如同一个军队的小鼓,可使得行进整齐。Buffer就如同两个士兵中间的距离,可以利用它来应付突发的情形。Rope代表的是军队中的纪律,可以确定行进步伐如同鼓声一样。而反应至生产过程中解释如下:
Drum:每个生产系统都需要控制点以控制系统中产品流量大小的变化。若此系统中有一瓶颈,这瓶颈就是最佳的控制点,而这个控制点就称为鼓(drum)。
Buffer:使系统能在不同的状况下正常运作。一个系统会因为停工、当机或是原料短缺等因素而造成系统不稳定。而缓冲区(buffer)就是用来保护系统使其正常运作的工具,所以并非每台机器前都需要,但是在瓶颈点前一定要有缓冲区,用以保护系统,正常运作。
Rope用来确认整个系统都会与瓶颈点同步生产的机构。如同信息的回馈(feedback)将瓶颈点的生产情况与上游的工作站沟通,使得上游工作站仅提供回馈信息所需要的量,以避免生产过多的存货堆积。故这种沟通的情形、信息的回馈,我们称之为绳子(rope)。
DSS: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交互式系统,可用来协助决策者使用资料和模式,以解决非结构性问题。所以决策支持系统,可说是一个以快速、交互作用式且具有使用者接口来对特定领域提供信息以支持决策的软件(Vlugt,1989)。决策支持系统之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模式库及管理系统、沟通界面软件;其以模式库为核心,应用统计模式及管理数学等技术。
EIS:主管决策系统  (Ex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过滤、排选内外部各式信息,提示主管偏离计划的状况,并警示给每个相关主管。可依主管喜好的格式提供信息,掌握情况,协助主管解决问题。
>
EOQ:基本经济订购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经济批量法乃指为使每次发单之订货成本、储存成本、购货成本之总和为最低的量,一般而言较适用于产品结构中阶层较低物料项目之订购。

ERP: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于1998年在制造业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ERP乃是一种企业再造的解决方案,藉由资讯科技的协助,将企业的营运策略及经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企业体之中,其非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组织内部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企业内部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整合管理。
>
FMS:弹性制造系统  (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
对任何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而言,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要素,为了具有竞争力,必须增加生产力,因此弹性制造系统不仅提供使用者弹性,同时也要兼顾提升生产力。弹性制造系统涵盖了广泛的生产范围,包括机器、制程、组合和一些其它的工作,这些系统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弹性,完全与该系统的组成组件有关。自1960年代后半,顾客对于产品的要求趋向于多样化,如此工厂需要低生产成本及短交期来满足多样化的变化。为应付此种要求,需要一种适合中品种、中少量生产的生产系统。弹性制造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一套生产系统,其利用计算机控制机器,装配生产单元,机器手臂,检验机器等设备并配合计算机整合物料搬运及储存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高层次分散是数据处理、自动化物流流动以及整合式物料处理与物料储存的系统。
FQC:成品品质管制  (Finish  or  Final  Quality  Control)
成品未装箱前的品管工作。

IPQC:制程品质管制  (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产品未完成前,尚在制程中的品管工作。

ISO:国际标准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于公元1946年由各国国家标准团体所组成之世界性联盟,为一品质需求之系统标准,其诉求之重点为要求企业内部之运作必须有一定之作业程序,且每个作业程序必须予以书面化,但其并不是在帮您企业制定作业标准,而是强调各项作业流程必须按照公司所自订之程序来执行之,毕竟每个行业或公司都有其不同之文化,其运作模式并非企业外之组织所能帮您制定,故以一简单之白话来表示:『把做的写下来,按照写的做』或『言出必行』,即为ISO所追求之最高宗旨。
制造业

客户需求

产品研发

生产制造

检验测试

完成安装

维护服务


  ←ISO9003→

  ←─────────ISO9002────────→

←───────────  ISO  9001───────────→

JIT:实时管理  (Just  In  Time)
JIT的基本原理是以需定供。即供方根据需方的要求(或称看板),按照需方需求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时间、地点等要求,将物品配送到指定的地点。不多送,也不少送,不早送,也不晚送,所送物品要个个保证质量,不能有任何废品。JIT供应方式具有很多好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零库存。用户需要多少,就供应多少。不会产生库存,占用流动资金。
2.最大节约。用户不需求的商品,就不用订购,可避免商品积压、过时质变等不良品浪费,也可避免装卸、搬运以及库存等费用。
3.零废品。JIT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废品流动所造成的损失。废品只能停留在供应方,不可能配送给客户。

KM: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乃企业内部运用信息技术,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将企业内所有内隐及外显之知识加以搜集分析,以达到累积资源、快速取得、企业分享的目的。有关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并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则属于知识管理的过程。

L4L:逐批订购法  (Lot-for-Lot)
决定批量大小即每次生产或采购数量之方式,依实际的需求,每次只订购所需生产或采购数量,故每期存货成本等于零,但整备成本会提高。

LTC:最小总成本法  (Least  Total  Cost)
决定批量大小即每次生产或采购数量之方式。

LUC:最小单位成本  (Least  Unit  Cost)
决定批量大小即每次生产或采购数量之方式,发生在持有成本和订购成本的值很接近
时。

MES: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辅助生管人员收集现场资料及控制现场制造流程,提供企业改善制程、提高生产效益的工具。大部分的MES系统模块皆会包括订单管理(Customer  Order  Management  ,COM)、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  System,  MMS)、制程控管系统  (Work  In  Process  Tracking  ,  WIP)、生产排程(Production  Scheduling  System  ,  PSS)、品质控管(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  SPC)、设备控管(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EMS)及对外部系统的PDM整合接口(PDM  Integration  Interface)与ERP整合接口(ERP  Integration  Interface)等模块。
MES是将企业生产所需的核心业务如订单、供货商、物管、生产、设备保养、品管等流程整合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它提供实时化、多生产型态架构、跨公司生产管制的信息交换;可随产品、订单种类及交货期的变动弹性调整参数等诸多能力,能有效的协助企业管理存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准时交货能力,增进企业少量多样的生产控管能力。

MPS:主生产排程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
指根据客户接单或销售预测所排定一段期间之产品生产计划,它必须明确指定何种产品应于何时制造完成多少数量,亦可随着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之发生﹝如:设变、停工待料...等﹞而作适当之调整。
>
MRP:物料需求规划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乃美国当局鉴于针对存货控管问题之必要性,而由  Joseph  A.Orlicky,  George  W.Plossl  及  Oliver  W.Wight  三人在公元1970年于『美国生产与存货管制学会﹝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简称APICS﹞』会议中提出物料需求规划之基本架构;所谓MRP之计算即依照MPS之产品独立需求,透过BOM展开之零组件相依需求,配合着当时之存货状况,以求得某段期间内应投入生产或执行采购之计划方针。

                                                          物料需求规划示意图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由Wight于公元1981年推出,其乃从MRP发展出来并非取代传统MRP,而是在生产规划的同时,将着眼点扩展到人事、财务、行销、管理等层面,融合各部门作业所需考量之实务需求,而非局限于单纯之产销供需,以使企业整体之运作能更加地有效率及制度化。

OLAP:线上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操作储存在静态资料仓储(Data  Warehouse)内广泛资源的软件技术。其透过快速、一致、交谈式的界面对同一资料提供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供不同层面的使用者如分析师、经理及高阶主管等使用,使其具备透析资料反应出来信息的能力。
OLAP有三项要件:
1. 动态多维度分析。
2. 可执行复杂计算。
3. 有时间导向处理能力。
OLAP最大的特色,便在于它对资料多维处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很快地做各种维度的纵向或横向的资料汇整处理。随着使用OLAP经验的累积,决策者除了拥有使用资料的能力之外,同时会累积使用资讯甚或使用知识的能力。对OLAP而言,历史资料(Historical  data)系用以推断未来,而组合资料(aggregate  data)系用以估计所输入的资料,除此之外,OLAP亦可执行资源配置及趋势分析等复杂计算。

OLTP:线上交易处理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处理大量的例行性交易资料,并经过应用程序的特定处理将信息存放于数据库,可以被实时地存取增删。对管理活动层级而言,其所支持的对象属于最基层的一般事务性与作业性交易。线上交易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可定期地以批次作业方式汇制成周期性报表如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及年报等,供中阶或高阶主管参考。
      OLAP  与  OLTP  相异之处,在于OLTP所搜集到的资料可以整合成资料仓储(DataWarehouse),资料仓储通常使用关连式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  RDB);OLAP则将「加工」后的资料组合成多维度的面向,以提供策略性信息的快速使用及分析。OLTP只处理线上交易资料,于资料仓储将之储存并加以管理;OLAP则将资料仓储之料库转换成策略性信息。


OPT:最佳生产技术  (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一种改善生产管理的技术,以色列物理学家EliGoldratt博士于70年代提出,最初被称作最佳生产时间表(Optimized  Production  Timetable),80年代才改称为最佳生产技术。后来Goldratt又进一步将它发展成为约束理论(Theoryof  Constraints)。OPT的倡导者强调,任何企业的真正目标是现在和未来都赚钱;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增加产销率的同时,减少库存和营运费用。

OQC:出货品质管制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出货前的品质管制。

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协助工程师进行数据管理,让企业透过标准程序管制提高整体效率,并使作业程序电子化及标准化。用来管理特定产品从研发到量产之生命周期里全程各点产生的一切资讯,例如CAD图面、3D模型资料、NC程序、CAE分析结果,测试数据、设计历史和相关制程文件。其涵盖的资料型态是多元性,让各阶层工程师可清晰了解各式资料间的关连性和阶层架构,并以此「共同资料」(common  data)为执行作业的依据。

PERT:计画评核术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用来安排大型、复杂计画的项目管理方法。是一种规划项目计划  (project)的管理技术,它利用作业网(net-work)的方式,标示出整个计划中每一作业  (activity)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利用数学方法,精确估算出每一作业所需要耗用的时间、经费、人力水准及资源分配。
计划者必须估算:在不影响最后工期(project  duration)的条件下,每一作业有多少宽容的时间,何种作业是工作的瓶颈  (bottle  neck),并据此安排计划中每一作业的起记时刻  (scheg),以及人力与资源的有效运用。PERT的内容包含了「管理循环」中的三个步骤:计划(planning)、执行(doing)、和考核(controlling)。

POH:预估在手量  (Project  on  Hand)
在每期开始时,实际所能拥有的存货预期量。

QCC: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品管圈是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所组成,自动自发的持续进行改善活动的小团体。

RCCP:粗略产能规划  (Rough  Cut  Capacity  Planning)
产能管理技术,通常分为四类:资源需求计划(RRP)、粗略产能规划  (RCCP)、产能需求规划(CRP)以及输入/输出控制(I/O)。在MRP  系统中,典型的顺序是建立主排程,使用RCCP来确认MPS是否可行,把展开后的MRP表现出来,并且把以规划订单的资料送到CRP中。  RCCP的技术被用来确认在每个工作站中适合的产能,此技术是用来发展机器负载报告,以决定所需产能,若产能不适当时,可被使用之产能的决定以及该采取的对策。RCCP应用三种方式以机器负载报告来定义产能需求。
1.  Capacity  planning  using  overall  factors(CPOF):所需资料和计算最少。
2.  The  Bill  of  Labor  approach(BOL):使用每个产品在主要资源的标准工时之详细资料。标准工时是一个正常工人以平常的步调工作,生产一项产品一个单位再加上宽放的时间。所有零件的标准工时已经考虑休息的宽放、延迟的宽放等。
  3.  Resource  Profile  Approach(RPA):除了标准工时的资料外,尚需要考虑前置时间。

SCM: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产品由起始原料转换成完成品至最终顾客手上的流动过程中,影响其执行绩效的个体组合而成之网络称为供给链,供给链的组成个体可能包括:供货商→制造→工厂→配销点→零售商→最终顾客;而供应链管理之定义,简单而言,就是需求与供应适当的结合,以达到资源﹝人、设备、物、资金﹞运用与分配之有效性与及时性。其有下列三项目标:
1.以最少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
2.尽可能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优异的客户服务。
3.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

SIS:策略信息系统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使用信息科技支持组织现有策略,或创造新的策略机会,使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策略资讯系统很强调时机,在竞争者为普遍采用之前,是一个能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系统,一旦竞争者纷纷跟进,则丧失竞争优势,而成为一般的信息系统了。策略信息系统是  EIS的提升,EIS偏向内部资料,包括人事、薪资等,SIS的核心是外部信息,包括顾客、竞争者、市场等,能提供总体及市场环境的外部信息,以便研拟策略性的决策。

SPC:统计制程管制  (Statistic  Process  Control)
改善制程、维持管制状态及预防不良品的统计技术。此统计技术可以评估过去、监督现在,而且可预测未来制程的绩效。

TOC:限制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
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限制,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限制。任何系统可以想像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我们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要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限制)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限制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我们必须从克服限制着手,才可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
时间内显著地提升系统的产出。

TQM:全面品质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应用统计方法和人力资源,建立一种持续不断改善的组织。透过系统化过程改善,及企业的全员参与,塑造以品质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原则是:达成顾客需求、持续改善、赋予品质责任、及系统策略流程等四项。

六大管理方法 ( Sun, 13 Aug 2006 13:18:44 +0800 )
Description:
“抽屉式”管理  
  “抽屉式”管理,现代管理也称之为“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抽屉式”管理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  
  企业进行“抽屉式”管理五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一个由企业各个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  
  第二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第三步,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  
  第四步,编写“职务说明”、“职务规格”,制定出对每个职务工作的要求准则。  
  第五步,必须考虑到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危机式”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著名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信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起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  
  “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采用了“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在一分钟内就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怎样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本该做好却没有做好,对有关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以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并注意避免以后同样错误的发生。  
  “一分钟”管理法则妙就妙在它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  
  “破格式”管理  
  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日本和韩国企业里,过去一直采用以工作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标准的“年功制度”。这种制度适应了企业快速膨胀时期对用工用人的要求,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发达企业进入低增长和相对稳定阶段,“年功制度”已不能满足职员的晋升欲望,导致企业组织人事的活力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韩国的发达企业着手改革人事制度,大力推行根据工作能力和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破格式”的新人事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世界大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集中反映出对人潜力的充分挖掘,以搞活人事制度来搞活企业组织结构,注意培养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强人”机制,形成竞争、奋发、进取、开拓的新气象。  
  “合拢式”管理  
  “合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它的具体特点是:  
  1.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每个成员对公司产生使命感,“我就是公司”是“合拢式”管理中的一句响亮口号。  
  2.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  
  3.波动性。现代管理必须实行灵活经营战略,在波动中进步和革新。  
  4.相辅相成。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5.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成整体的形象。  
  6.韵律性。企业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走动式”管理  
  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下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如:  
  1.主管动部属也跟着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士光敏夫采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举成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在他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已不再享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生产每况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后,每天巡视工厂,遍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  
  2.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看得见的管理。就是说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  
  4.现场管理。日本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产力呢?有人认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现场管理上。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5.“得人心者昌”。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常到职位比他低几层的员工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只听“好”的。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员工觉得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会昌盛。

80/20原理 ( Sun, 13 Aug 2006 13:17:38 +0800 )
Description: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是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烈度•柏瑞图所提出。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举例如说明下:?

  (1)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
  (2)80%的生产量是源自20%的生产量;?
  (3)80%的病假是由20%的员工所占用;?
  (4)80%的档案使用量集中于20%的档案;
  (5)80%的菜是重复20%的菜色;?
  (6)80%的垃圾是源自20%的地方;
  (7)80%的档案使用量集中于20%的衣物;
  (8)80%的看电视时间都花在20%的节目;
  (9)80%的阅读的书籍都是取自书架上20%的书籍;?
  (10)80%的看报时间都花在20%的版面;?
  (11)80%的电话都是来自20%的发话人;?
  (12)80%的外出吃饭都前往20%的餐馆;?
  (13)80%的讨论都是出自20%的讨论者
  (14)80%的教师辅导时间都被20%的学生所占用。?

  \"80/20\"原理对管理者的时间使用者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80/20\"原理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现以下面的实例来加以阐明。?

  实例一:在存货管理上,有所谓\"ABC分类法\"。该分类法是将存货分为A、B、C三类。A类代表\"重要的少数\",这类存货量少价值高。它们应备受重视而享有最佳的存货管理,包括最完整的纪录、最充裕的订货等候时间、最小心的保管等。C类存货则指\"琐碎的多数\"。这类存货量多而价值低,例如文件夹、订书针、纸袋、信封、邮票等办公文具皆属于这类。对这类来说,简直不须有任何存货管理,因为如施以这种管理,则所花的费用可能超过这些物品本身的价值。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负责存货者发觉这类物品用完时,才设法加以补充。B类存货则指介乎C类与A类之间的货品。通常这类货品的存货管理可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亦即当存货数量降至某一特定数量时,企业应自动增补存货。?

  实例二:某保险公司在偶然情况下针对其客户交易额的大小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总营业额之中几乎有90%的营业额源自总客户中不足10%的大客户。这个发现促使该公司对大小客户一视同仁的营业政策产生巨大的改变--集中时间服务于少数的大客户。结果,该公司的总营业额及利润即出现增长的趋势。?

  实例三:某公司曾经要求各阶层主管指出阻碍公司利润增长的因素,共有三十七项。由于项目太多,无法同时予以解决,于是公司领导要求各阶层主管将这三十七项因素按其重要性的高低顺序予以编排,终于发现头五项因素是阻碍利润增长的罪魁祸首。?

  实例四:某钟表公司的总裁发觉该公司所生产的众多的钟表模型之中,约有三分之一模型的销售额只占总销售额的4%,于是,它决定停止这些模型的制造,在其后六个月内该公司的利润逐渐得到递增。

  实例五:某部门主管因患心脏病,遵照医生之嘱咐每天只上班三、四个小时。他很惊奇地发现,这三、四个小时所做的事在质与量方面与以往每天花费八、九个钟头所做的事几乎没有两样。他所能提供的唯一解释便是:他的工作时间既然被迫缩短,他只好将它花用于最重要的工作上,这或许是他得以维护工作效能与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

  实例六:传统式的电冰箱在结构上,冷冻库是位于上端,冷藏库则位于下端。当你使用冷冻库时,可以维持站立的姿势,但使用冷藏库时,则往往非蹲下不可。由于冷冻库的使用机会只有20%,而冷藏库的使用机会则高达80%,致使许多家庭主妇在使用电冰箱时往往因蹲下的次数太多而感腰酸背痛。基于此,某家电器公司在电冰箱的设计上,便将冷藏库置于上端,并将冷冻库置于下端。这种新型的电冰箱可以减少使用时蹲下的次数。该种新产品的设计所依据的便是\"80/20原理\"。

5S的50个问与答 ( Sun, 13 Aug 2006 13:11:35 +0800 )
Description:
1问:在推行5S活动中,切入点在哪里?  
答: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异。笔者辅导的企业中,有一家从搞好员工的饭堂洗碗池及洗衣台环境开始,投入少量的资金整理好与员工利益切身相关的环境,拉近他们心理与\"5S活动\"的距离。另有一家从设备零配件仓库开始,在厂方的密切配合下,13天时间将此仓库改变为人见人叹的样板区。此两家企业的5S活动均取得巨大的成功。

2问:在推行5S活动中,有没有先后次序?  
答:有,并且按步骤推行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很可能因\"推行\"不当,造成许多阻力,事倍功半,甚至中途而废。按本书中所列步骤推进时,一定要视企业的情况,视推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3问:推行5S一般有3种方法:  ①自己组织学习、推行  ②请人讲课,自己推行  ③全程请顾问师辅导推行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可能没有过多的资金请顾问师来辅导推行,但这样往往5S活动就难以实施的很好,此种矛盾应如何解决?  
答:若没有一本既全面、有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5S活动推行的书籍可做参考,自己推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此外,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较好地处理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需要丰富的5S活动推行经验的。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请顾问师入厂讲课,自己推行,适当的时候请顾问师入厂指导几天,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

4问:5S推行事务局的成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水平、观念?  
答:事务局负责人要有威信,对5S活动的好处深信不疑,其他成员大部分是主要推行部门的领导,外加善于沟通的干事及文员。  

5问:如何轻松、愉快地推行5S活动?  
答:这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相反,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谁能够轻松、愉快提升一个人的品质?不过,合适的步骤、方法会使5S活动的推进相对顺利。

6问:有何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行5S活动?  
答:请有丰富经验的顾问师进行辅导是最为快捷的方法,至于\"行之有效\"之说,要据企业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及步骤。无法一言概之。    

7问:推行5S活动,应该从上往下推,还是从下往上推?  
答:从上往下。5S活动不是员工自发性的一项活动。  

8问:推行5S活动会不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答:如果将问题改为\"有效地推进5S活动会不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的话,回答是\"毫无疑问\"。  

9问:5S活动的导入可能会造成哪些误导?对企业机制会有何影响?  
答:从本书此篇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可能造成的误导非  常多,因此,找一本好书,或有丰富经验的顾问师讲课/辅导是很重要的。5S活动对企业机制没有坏的影响。  

10问:请问5S活动对所有公司都适用吗?  
答:对一切生产型企业都适合。当然,能否取得好成绩是有许多因素的。如最高领导是否有决心,推行人员是否有经验等等。

11问:5S活动在公司处于什么状况时开展最适合?  
答:一般说来,不要在大家被订单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产旺季及无动摇军心的事情发生(如:重大人事变更)的时期均可。

12问:5S推行会不会造成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表面形式的管理上?  
答:花在\"表面\"上的时间,会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  

13问: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S活动强调团体精神,要求所有员工秩序化、规范化,会不会形成墨守成规,影响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会不会限制个人的自由?  
答:不会影响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5S活动只是要求对日常工作中\"定型的部分\"规范化,效率化。对需要发挥智慧的工作没有任何限制。至于是否限制个人的自由,那种只顾自己方便,不管别人是否方便,不顾整体利益的\"自由\"将会受到限制。我认为与其说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不如说是提升了人的品质,养成了依规定办事的良好习惯。当个人所追求的\"自由\"损坏到团队整体的提升时,这种人对团队来说是多余的。  

14问:5S活动对于生产管理是否可认为是\"万能药\"?  
答:不是。生产管理系统包含诸如定单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制程管理、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等子系统,而5S活动是一项规范现场、现物,革除马虎之心,提升人的品质的基础工程,它并不专门去改变这些子系统。当然,5S活动的实施,客观上会对生产管理系统带来良好的影响。

15问:5S活动能否覆盖企业所有的管理?  
答:全员都要参加5S活动,人的品质得以提升,工作更加有效率、工作品质更加有保障,从此意义上来讲,5S活动覆盖了企业所有的管理。    

16问:对于不能脱岗的班组长,怎样在生产过程中对部下进行5S考核?  
答:首先,不能脱岗的程度如何,若像某些设备操作岗位,离开一会没有关系的话,自然不定时的巡视就已可能,若像流水线上岗位一秒都不能脱岗的话,在生产过程中对部下进行5S考核就不可能了,此时应考虑由其他人员来进行考核。此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考核是多层次的,要结合车间、工厂的考核来进行综合评价。比方说,某某负责的区域在工厂组织的不定时巡视时被判定有欠点,将对该员工进行扣分处理。

17问:请问有没有频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推行5S活动而其死回生的?
答:5S活动会带来巨大的效果,但在频临破产时才想起要推行5S活动,恐怕已为时过晚。居安思危,建议在企业陷入困境之前,推行5S活动,强练内功,领先竞争对手一步。  

18问:\"要\"与\"不要\"的基准可由主管制定,若发生不适合某些岗位的情况怎么办?  
答:尽量与部下多沟通,制定出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基准。万一出现不合适条款,请尽快修正。

19问:5S活动包括五个方面,但最终在于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是靠一些制度就能提高的,对于员工普遍素养较差的企业也适用吗?  
答:5S活动是\"改变现场、提升人的品质\"的一项活动,良好的素养就是通过5S活动而建立起来。笔者曾辅导过几家员工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凭的企业,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0问:5S活动开展的同时,再配合些什么活动会更好些?  
答:5S活动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应该投入较多的精力。当然,在5S活动推行中,视情况配合一些诸如目视管理强化月、礼貌活动月、节约能源活动月等会使5S活动的推行取得更加满意的有形及无形的效果。

21问:5S活动的开展是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答:是。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身边的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样的团队无疑将成为一个\"魔鬼军团\"  

22问:5S活动能否使我公司产品扩大销路?  
答:品质提高、成本降低,服务变好,产品的销路扩大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23问:行销人员或外勤人员如何参与到5S活动中去?  
答:5S活动是基础工程,不是教导市场营销技巧、战略。不过,将拜访客户、促销等外出时必备的物品作成  \"外出必备物品查核表\",外出前逐项检查,保证你不会对客户说:对不起,某某东西忘带了。  

24问:一个新办的企业在初期招聘人才时,是否可以用5S的标准去衡量应聘者的人品?  
答:恐怕没有这样的标准。还是建议根据组织机构中岗位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招聘。一个人的品质可以通过5S活动来加以改变。

25问:为避免5S活动流于形式,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5S活动一时做好容易,长期做好不容易。人的本性是\"喜新厌旧\",长期不变的\"东西\"会使人逐渐失去新鲜感,流于形式(仅仅应付而已)。因此,5S活动需要不断地创新、强化,如导入\"目视管理强化月\"等等。此外,在5S活动有很好的基础后,推行TPM(全面生产管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26问:5S活动不应该流于形式,当5S活动开展有一定基础后,如何让工人保持遵守规则的习惯?如何对工人进行习惯性的培养呢?  
答:一时的做好并不困难,而长期的坚持靠的是全体员工的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在5S活动推行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改善事例让员工切实体会到5S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使其自愿地去做;另一方面,在5S活动有一定的基础后,通过各种强化月(如:目视管理强化月、礼貌活动强化月等)使得5S活动不断深化。  

27问:5S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企业往往难以善始善终,很容易流于简单的"卫生大扫除",应如何才能保证其顺利发展?  
答:流于简单的"卫生大扫除"的原因通常有3种:
1)  未真正了解5S活动的内容,将5S活动理解为"大扫除"。此种情况可考虑请人到  厂讲课。  
2)  推行方法不当或主要推行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大家产生  不了共鸣,最后以简单的"大扫除"来完成5S活动。此种情况可考虑适当的时候  请顾问师到厂辅导几天。  
3)  领导不重视或只是口头重视,需要他"拍板"的事情迟迟没有决定,导致大家无法  推行下去,最终以最轻松的"大扫除"来应付。此种情况需要想办法让领导去实  施得好的企业参观,使其认识到5S活动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  

28问:请问5S是否有重复之感?所谓的"清扫"、"清洁"  完全可以包含在"整理"、"整顿"中,如此便可简化为"3S"了?  
答:"清扫"的内容并不包含在"整理"、"整顿"中(请仔细阅读本书),"清洁"指的是靠标准化、制度化来维持以上3S的成果。一项大的工作要考虑有计划、按步骤的推行才会有良好的效果。5S活动也正是按此想法来进行的。  

29问:听说还有"6S"、"7S"?  
答:是的。有些企业在5S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将安全(SAFETY)单独提出,成为"6S"。有些将持之以恒、坚信(日文均以S开头)等加以提出,成为"7S","8S"。不过,基础的东西仍然是5S。

30问:请问在企业基础管理方面,除了5S活动外,是否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答:根据笔者的了解,我们国内企业最不足的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一是太随意,各自有一套做法,或虽然有统一的规定但很少执行;二是工作太粗旷使得许多问题无法清楚的把握,根本谈不上不断改善、不断进步。5S活动是解决前者的良药。后者的解决方法敬请关注笔者的另一本书:现场管理实务。此外,除了5S活动外,笔者尚未发现其他更好的方法。就现场管理而言,笔者认为日本的现场管理方法比较适合东方人,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十分推崇日本式的现场管理方法,这也是这些国家的商品品质能让人称道的原因。  

31问:5S活动与资源配置有何关系:  
①  科研、训练费用等等逐渐在企业的预算方案中占到一定的比例,5S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是否也应纳入预算范围?  
②  5S活动往往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如何更好地处理5S活动与短期利益、长期利益的关系?  
答:①在管理较好的企业里,往往非常重视对费用预算的管理,5S活动中,视企业具体情况  有时可能需要一些投入,纳入预算范围较好。
②5S活动的推行只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时间,在顾问师的指导下短期内就能见效,无论对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均有良好的影响,与短期利益及长期利益并不冲突。  32问:公共范围是统一管理好,还是分开管理好?  答:洗手间、饭堂、楼梯的公用区域建议统一管理。

33问:请论述5S活动与稳定品质、提高效益的关系?  
答:简单地说,凡事认真,革除马虎之心,加之大量"目视管理"的导入,自然会减少出错的可能性;良好的整顿,减少大量"寻找"的浪费,自然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定量管理"消除多余的物品,减少浪费,自然效益得以提高。

34问:"管理技术"(编著:厦门福友企管--林荣瑞)123页最后一句:"5S活动就是要除去马虎,品质就会有保障",工作马虎可以引起品质问题,但影响品质除工作马虎外,还可能有很多因素,如何理解"保障"两字?  
答:影响品质的因素确实很多,5S活动虽然能除去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但工作光有认真是远远不够的,工作方法也非常重要,因此,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我不赞同"5S活动就是要除去马虎,品质就会有保障"这句话。  

35问:怎样将5S活动很好地引入到除"生产与办公现场管理"以外的无形管理,以便更好地推动有形管理?  
答:"无形"指的是个人素养、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无形的东西,5S活动的推行,正是籍着对现场、现物规范、合理、细致的管理来提升人的品质,提高个人素养,创造一个非常乐意别人来参观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一种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同时5S活动培养人们说"具体话"、"办具体事",而非"大道理一堆,细致(重要)的工作都不做",也即是培养一种对现场来说非常重要的"共同的语言",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应该说5S活动通过对"生产与办公现场管理"的"有形管理"的意识的改变,更好地推动了公司的"无形管理"。当然,"无形管理"的变化反过来又有助于"有形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及长期展开。

36问:家族、亲裙关系多,观念又较落后,对推行5S会有影响吗?怎么办好呢?  
答:有影响是肯定的,可以选择某个部门(此部门负责人有较好的观念,了解5S活动的好处)或某区域做为突破口,将实实在在的好处展现的公司领导面前,促使其下定决心,亲自都督,坚决推行5S活动。  

37问:在推行5S过程中,高层领导口头上很支持,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并不太支持,怎么办?  
答:找机会安排领导们去实施5S活动效果显著的企业参观;或通过样本区域的实施,将效果充分的反映给领导,使其切实能体会到5S活动可能带来的好处。  

38问:5S的成败在于人的意识,如何去指导人的意识转变?  
答:此话不完全正确。领导对5S的认识及其决心,加上有效的教育与推行方法,将会改变"人的意识"  

39问:任何企业推行5S都可行吗?假如一家水泥厂,纯属粉尘多,环境恶劣的场所,要推行5S活动,想要保持职场干干净净,明明亮亮可行吗?  
答:笔者在日本一家生产复印机用碳粉的工厂研修企业管理一个月,其产品比水泥要细的多。几年前的照片显示设备上布满污垢,当笔者去时在机器上摸不到一点灰尘。而由于员工意识的改变,全员智慧得到发挥,几年下来收益是投入的十几倍!  

40问:如何理解"心态决定一切"  
答:当5S活动效果不理想,不从推进方法,自身努力上找问题,却说因为是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习惯差异大,不好推行,此种心态能期待有好的效果吗?

41问:目视管理的实施会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同意见怎么办?  
答:有可能,此时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是必须的。不过,通常说来,目视管理都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建议大量使用。  

42问:对办公室人员来说,整理、整顿、清扫的对象不仅是有形的东西。在信息社会里,电脑中的文件、网上摘录的信息也要加以整理、整顿,不要的加以消除,要的加以备份。  
答:说得非常正确。

43问:是否对现场员工一定要看得很紧?  
答:否。通过一些多层次的考核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44问:如何有效地对现场员工进行教育?  
答:使用本书进行教育,或采用定点摄影的方法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或集中力量做好一个样板区域,让员工们亲身体会到5S活动的好处。  

45问:5S与ISO9000有一定的具体区别,但通过ISO9000  后可以得到国际认证,国际上认可。而5S活动通过后,国际上对企业认可吗?  
  答:通过ISO9000后可以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大部分是国内机构作出的认证,国际上也认可。但遗憾的是有些机构只是为了赚钱,并不是真正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也有些企业申请认证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有证书,以便装点门面,或获得能向欧洲等地区的出口的通行证。但他们似乎忘了市场竞争靠的是高品质、低成本、优质服务。既使有了"通行证",能否卖出产品是另一回事。笔者入厂讲课、辅导时,发现不少所谓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很低,不合理、浪费、脏乱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至于5S活动,是一项长期、不断向上的活动,没有"5S活动已通过"这一说法,也没有机构对其进行认证,自然国际上也没有此方面的认可。但是,5S活动对企业来说确实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能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人的品质。  

46问:听了5S讲座,我的理解是从现场入手,注重方法和技巧,而ISO9000依据的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实施5S后,这些程序文件、工作标准是否仍然需要?  
答:需要。5S活动对ISO9000制定的各类标准、指导书没有任何不良的影响,反过来,通过5S活动,工作会变的更加顺畅。  

47问:实施5S活动是否要做成大量的标准、资料  
答:必须做成的标准、资料的种类非常少  

48问:目视管理与ISO9000会不会在文件管理上有冲突?
答:完全没有冲突。

49问:TPM更好,为何不直接做TPM,省去做5S呢?  
答:TPM是一种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企业管理全方面的改善活动,是建立在5S活动基础上的,5S活动的基本意识都不具有的话,是无法推行TPM的。  

50问:TPM认证和ISO9000认证,两者间存在着何种关联?  
答:两着没有任何关系,分别由不同机构进行认证。ISO9000系列认证重点在于企业各部门品质保证体系的建立,而TPM活动的认证重点在于各部门改善的实绩、不断改善体系的建立及要求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由于TPM是近3、4年才在国内一些企业开始推行,目前国内尚无TPM认证机构。

JIT的管理思考 ( Sun, 13 Aug 2006 13:09:39 +0800 )
Description:
1、适时管理(JIT)倡导一种不断改进工作的企业文化,通过百分之百地参与,人人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向一切形式的浪费开战,目标是实现百分之百的产品优良。  

2、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是倡导一种文化,使各种各样的革新建议都自然地得到采纳和鼓励,而不需要通过正规地渠道去征求。只要尝试新方法就加以鼓励,即使不完善也没有关系。公司上下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了,公司各个“层次”之间有很好的透明度,公司将成为  员工们充满乐趣和劳有所获的地方。  

3、发动雇员献计献策,重要的是需强调:公司十分需要有利于杜绝无效劳动的各种建议。什么是无效劳动?任何不能使产品增值的操作都是无效劳动,比如点数、移动、多余的手续、不必要的检查、返工、存储以及等候等等都是无效劳动。假如一时难以界定某项操作属于增值性还是无效劳动的范畴,那么可以问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这项作业后,顾客原意付更多的钱吗?  

4、按照适时管理的要求,出现质量问题要立即加以揭露并集中力量解决,注意力要集中在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以便把有关问题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掉。那种修修补补的短期行为是不允许的。过去在“以防万一”的思想指导下,总是保持充裕的零配件库存,这种做法把许多质量问题掩盖了下来。  

解决质量问题的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还有多少质量问题可通过减少库存的办法进一步揭露出来。JIT并不是一个减少库存的管理策略,减少库存只是成功地解决质量问题的自然结果。  

5、过去,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往往依赖于该企业是否具备反应灵敏的类似“救火水龙”的本领,而今天却要求具备那种“着眼长远的整体改进”的思想。  

6、JIT这个概念包罗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各个部门和班组之间要有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大家都充分理解公司的目标,明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能做些什么。  

7、当员工尚未有参与的机会,尚未觉得自己也是企业主人的时候,却要要求他们承担有关的责任,那是不现实的。将企业的前景变成现实的唯一途径是让每一个员工都以某些方式承担起改革企业文化的责任。  

一般来说,在解决问题时,最接近现场的人总是最有办法。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往往把管理和技术部门几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几个星期内解决了。  

由于工人们未参与工艺设计,因此对如何使生产变得更加有效,极少表现出主人翁意识。一旦产生什么问题,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他们的态度是:“这可不是我的问题”。相反让他们参与工艺设计,使“这不是我的问题”改变为“我们能采取什么措施把它改造得更有效?”最后,当工人们改进了自己的设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8、JIT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场革命。企业文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如果时间充裕,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持久、渐进的变革效果最好。然而,若是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则应以急剧的方式进行变革,公司前进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并要求坚决达到。  

9、要从发号施令式的管理风格转变为服务式的管理风格,如同从一个指挥员转变为教练员:教练员尽管仍然有最后的权力,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培养全体队员思考的能力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具有协调员风格的管理人员将说这样的话:  

“试试你的新想法。”  

“你觉得什么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就产生什么。”  

“你最清楚应该怎么完成这件事,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帮助。”  

“你能干的工种越多,就越棒。”  

“如果你现在空者,就去帮助他人,或者设法搞点革新。”  

作为协调员的管理人员,他的职责之一是把企业的发展大局传达给全体员工,并把每一个人在这个大局中的作用讲清楚。只有当员工们对自己担负的角色有了清晰的了解,他们才能在参与管理中采取适当的行动。  

10、在我所了解的许多公司里,凡事管理人员允许员工自己发现和解决各种生产问题的,员工总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员工总想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大多数人对自己有权进行革新感到很高兴。  

11、中断生产好象是浪费——人力、设备、零配件以及所有日常开支的浪费。案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了确保不发生停工事件,就采取保持充裕库存的做法。但是,持有大量库存可能比中断生产造成大得多的浪费。让我们假定在某一生产流程中有A、B、C三个工作点,C停工了(由于零件断档,设备故障,操作工病假或其他诸多原因中某一个),而A和B继续生产,这样就积存起一大堆零件库存,等待C去加工。最后C恢复了生产,加班加点完成那些库存零件的加工任务,这时却发现存货中有一大堆次品,多么大的一笔浪费!这里并不是说当一条生产线中断生产时,车间李所有人都应该闲着或回家;而是不要仅仅为了让工人们闲着,而继续生产半成品。工人们可去其他班组帮忙,可以接受培训,或者用这段难得的充裕事件开一次无拘无束的小组会议,开动脑筋,集思广益。  

在JIT环境里,头等坏事不是中断生产,而是生产劣质品,二等坏事是存在隐患和效率低下;三等坏事才是生产流程的中断。要有这样的观念:“有问题而决定中断生产是正常的,事实上,这显然是当前能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12、按照传统标准,在企业内资历最长得人其职位最牢固,而JIT却迫使公司将一个人得贡献大小作为是否继续雇佣他的主要标准,资历只能作为两个人贡献相同时的附加考虑因素,仅此而已。雇员在改进生产、协同工作以及灵活经营方面的贡献是特别需要加以考虑的。  

13、决不采取突然行动是应该遵循的方针。与其工厂倒闭,不如趁早实行改革;通过改变行事方式而获得一个有保障的未来,总比毫无前途要好得多。关键是要大家认识到,为了获得一个成功的未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使全体员工对公司事务有更广泛的参与,  工作上有更大的适应性。  

14、实施JIT后,一个工人再也不会由于他比其他人更好操作某一种机器而有更高的职业保障。在过去的分工结构中,对工人掌握每种工作的技术水平的区分层次少,因此,工人对工作的适应性(能操作多种机器)并不十分重要,然而分工门类太多,对工作的适应性就受到限制。如今,能操作多种不同机器的工人其职业最有保障。  

15、传统的质检小组的职责是发现大家注意各种质量问题;至于解决问题,那时管理部门的事。由于质检小组不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负责,并且也无权对生产作出任何改变,因此质检小组的工作一般来说是不成功的,在日本的公司里,由于管理权威是以工程技术力量作后盾的,因为质检小组的工作就比较成功。在那里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赶去解决。但是在其他国家的公司里,质检小组只有在被“赋予”解决问题的权力时其效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16、实践证明: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两者可以平行不拨、互相促进,厂内产品报废率和返修率下降了,售出产品的保修费用也会节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把质量问题解决掉,不允许最后生产出不满足顾客的要求的成品。抓质量的着重点从原来的决不运出不合格品转变为决不做出不合格品。产品的优质再也不能靠质量检验、剔除次品而达到,它必须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17、在工厂里,如果提出一个问题是:“谁在这里负责产品的质量?”许多人会指出检验员或质检部门说:“那边的检验员”。然而在少数公司里,你得到的回答是“我!”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如果上至总裁、总经理,下至照看厂房的工人,都这样想的,那么这个公司是真正地实现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是由企业百分之百的产品质量。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成为每一个公司的目标。  

18、一个真正世界一流的公司是决不会运出一件次品的,除非它被要求这样做。  

19、对一个企业经理来说,最具潜在危险的莫过于被公司内部的事务缠身以以致忘记了你的客户。  

20、质量部门过去在企业里通常扮演“挑问题”的警察角色,其他成员有权决定某个零件的质量是否合格,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质检的隔阂甚深。质量部门被认为是一个自成山头的独立单位,通常有自己的工作室,有与生产部门不同的工作日程,质检人员的态度一般是:“我是来检查这些零件的”,言下之意是,他们期待着挑出些坏零件出来。下面是消除两者之间隔阂的三个实际步骤:  

1、让质检人员与生产人员一起接受培训,确保质检人员理解他们应承担的新角色。  

2、使质检部门成为生产班组的一个组成部分,采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检的办法,让质检人员与生产人员在同一个工区内工作,实行同样的工作时间。质检人员可以帮助生产人员把好质量关。  

3、帮助质检人员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让他们懂得,对待生产人员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是来核实一下产品质量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来这里是与你们进行协商的”。这些话都传递一个意思:“我们是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言下之意是,他们也假定这些零件是合格的。  

21、为了让员工学会区分好产品和坏产品,必须使他们清楚地知道怎样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22、假如能给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即解决问题和监视质量的适当手段,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手段,那么他们就能把所有的工区的许多问题在现场解决掉,任何企业都应该逐步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和共同语言。  

如果员工有权确立质量问题的存在,即在事实上要求他们对质量问题作出解释,那么他们就应该被允许向前走完最后一步:为质量问题的解决做些工作。  

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易出现的失误有:  

1、在有关问题的基本事实尚未收集齐全、问题的根源尚未弄清之前,便匆忙着手解决问题。  

2、不肯花时间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其实,数据资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忽视事实而被舆论所左右。  

4、对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5、面对问题无所作为。  

24、实施某种解决方法时常易出现的失误有:  

1、没有让那些愿意出力的人或那些受到新方法影响的人参与进来,并取得他们努力工作的承诺。  

2、当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不愿返回重复一次实施过程。  

3、未能提出完整的实施计划以保证完成每项任务责任分明、标准具体、日程明确。  

4、未能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25、适时管理并不是减少库存的一种举措,然而库存的减少却是成功地实施了  JIT的包括改进产品流和需求拉动在内一些方法的一个结果。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两者不可分割;JIT把问题揭露出来,而质量管理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26、在任何企业种,库存总是被视为资产,事实上企业的决算表就是这么做的。企业损益表上所显示的利润会由于企业中存有大量库存而膨胀,而实际上,过多的库存是一种负债,仅仅持有适量的库存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当你确立起库存是一种负债的观念后,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减少库存

现场管理知识 ( Sun, 13 Aug 2006 13:06:02 +0800 )
Description:
1.何謂五心?
==>信心、決心、耐心、關心、愛心

2.何謂五M?
==>人員(Manpower)、機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量測(Measurement)

3.何謂五S?
==>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紀律

4.何謂QCDMS?
==>Quality(品質)、Cost(成本)、Delivery(交期)、Morale(士氣)、Safety(安全)

5.何謂SDCA?
==>Standardize(標準化)、Do(執行)、Check(查核)、Action(處置)

6.後拉式生產(Pull  Production)
==>及時生產方式的基本要件之一。前製程僅補充生產後製程所耗用掉數量的產品。

7.前拉式生產(Push  Production)
==>前製程儘其所能生產愈多的產品,卻不顧及後工程實際上的需求數;並且不管是否有所需求,全部將之送給後製程。

工业工程简介 ( Sun, 13 Aug 2006 13:04:48 +0800 )
Description:
 一、工业工程是什么?  
               
什么是工业工程?这儿有幅连环漫画,图中有两只背对背被绑在一块儿的小狗,它俩的前方各有一根骨头,两只狗都急着向前去啃骨头,却因背道而驰的拉力,寸步难移,谁也吃不着骨头。几番挣扎,两只狗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两只狗先一齐转向一方,把一边的骨头咬住,然后再转向另一方啃另一边的骨头,这样一来,两只狗各有骨头可啃了。漫画的下方写着:“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

这幅漫画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工业工程,但是那一行文字却是工业工程师的座右铭──它意谓着「永远有个更好的方法!」在工作当中,不断寻求更容易、更有效率、更经济而且能令心情更愉快的工作方法,就是工业工程的精神所在。

当然,工业工程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现在且听我娓娓道来「工业工程是怎么回事?」

任何一种学问的起源必然有其推动的力量,工业工程亦不例外,它的推动力就是人类不屈于现状的意愿和求尽善尽美的成就需欲(achievement  demand)。

人类不屈于现状的意愿,使他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不断改善工作的过程中,人类终于了解到用科学方法来改善,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原来,改善的过程也不一定要接受什么特殊训练,每个人天生就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本能来达到改善的目的。等到泰勒把科学的方法带到管理的领域后,这种管理的科学,加上科技的知识才慢慢演变成日后的工业工程。

  (一)工业工程的基本观念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新兴的工程科学。早在1881年左右,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就已具有工业工程的观念,但实际上工业工程这门学问却在1920年代才开始,到二次大战后才略具雏型。在国外,泰勒首先提倡「时学研究」,而纪尔布雷斯夫妇(F.B  &  Gilbreths)则为「工学研究」的创始人。(编注:有关时学工学的起源,可看另页「工业工程的两个小故事」一文。)直到1930年代他们的研究才受到大众的重视,而正式成为工时学(motion  and  time  study),如今工时学可说是工业工程的领域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也是传统工业工程的基本观念。

当初,工时学的定义是指对于完成一项工作的操作方法、材料、工具与设备,及其所需的时间,加以研究。而其目的在1.寻求最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2.进一步确认并规定因此所选定的工作方法、材料标准、工具规格及设备要求的理想标准;3.研究并制定工人完工所需的标准时间;4.训练并切实实行新方法。

  (二)工业工程的定义

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定义是:「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及设备等,从事整个系统之设计改进及运用的一门科学。它利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及技巧,并利用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规划、预测,并评估由此及其有关系统中所获得的效果。」

从上述的定义,读者或许可获知一个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原则,以及工业工程的一套系统化的技术,经由最佳途径达到目的。譬如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有连贯性,因此把各动作经仔细分析,分成一个个微细单元,删掉不必要的动作,合并可连接的动作,以达到工作简化、动作经济、省时省工之目的。

  (三)工程学与管理科学的桥梁

换句话说,工业工程就是衔接工程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科学。有人称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

实际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工业工程是用工程师的手法去解决与工程和管理有关的问题。在工厂里,一个纯粹研究制造的人和一个精于管理的人常无法沟通,此时就有赖工业工程师作桥梁了。

  (四)与其它工程学有何不同?

那么,工业工程学与机械、电机、化学、土木等工程学有何不同呢?传统的工程学,以「设计更经济的系统」为目的。如:机械工程设计高效率之「经济的机器系统」,电机工程设计「经济的电路系统」,它们设计的对象仅以机器、设备为着眼点。而工业工程除了考虑机器设备之设计外,还包含了人的因素(human  factor),而以结合「人、材料、设备等之综合系统」为对象。

  (五)与其它管理科学的区别何在?

读者或许又要问道: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同样都与管理有关,彼此之间又有何不同呢?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之区别,乃在于工业工程是透过工程途径(engineering  approach),应用科学上及工程上之方法与技术,考虑人员、机器、设备、制程、方法、时间等因素来解决管理上遭遇的问题,而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便无法采取工程途径去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二、我国引进工业工程的情形

  (一)军方与工业界

我国工业工程技术的引进要追溯到民国三十五年,当时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开始建立零件制造及装配之标准工时制度,利用马表测时,对于生产计画与管制裨益甚大。民国三十九年兵工署在其所属兵工厂推行工时制度,颇具成效。民国四十二年,军方把工作研究理论引介,后由于中国生产力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并公开介绍推广,国内渐渐应用工业工程于各工厂。兵工厂、裕隆汽车、大同公司、台铝、松山烟厂等,先后推行,惟均局限于狭义的工作简化及传统之工时学范围,及至外资工厂纷纷成立之后,由美资外商大力推行,才慢慢将国内工业工程的领域扩大,目前国内略具规模的企业,皆有工业工程部(课或组)等单位之设立。对促进经济繁荣及国家生产力之提高,贡献颇大。

  (二)学校教育方面

至于学校教育方面,一直到工业界有迫切需要时,才在学校里设立工业工程系。民国52年东海大学及台北工专同时成立工业工程系科,中原理工学院于民国53年成立工业工程学系,而后中正、逢甲、清大、新埔等校亦相继成立。也有些学校用的不是工业工程的系名,但实质上其教学内容与工业工程极为相近,如技术学院的工业管理技术学系,及中央大学的生产工程学系,均是。第一批正式接受专业教育的工业工程师,于民国五十六年进入工业界服务。

一位工业工程师的养成训练,其内容包括很广,大致可分为四部分说明:

(1)科技与数理基础: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统计、电子计算器程序设计等。

(2)一般工程训练:包括工程力学、图学、制造工程、工程材料、电工原理、化工概论等。

(3)工业工程专业训练:包括动作与时间研究、工厂布置、工程经济、作业研究、生产管制、品质管制等。

(4)管理科学训练:包括工业组织与管理、会计与成本分析、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三、工业工程师扮演的角色

既然工业工程科系培养的学生具备上述的知识,那么一个工业工程师在工厂中扮演个什么角色呢?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工厂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

(1)工厂中,每位专业工程师专司其职,谁来沟通不同的专业工程师呢?

(2)工厂里,老板关心一件事(赚钱与产量),员工关心另件事(薪水与劳力的付出),那么谁来作老板和员工的桥梁?

(3)工厂里,人人关心赶货及品质,是否有人关心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又更好?如果有,那么这种改善的工作谁来做?

(4)人人关心机器、物料、……,谁来关心最重要的「人」?如何使这些人做得更舒服、做得更多、赚得更多,而且受到尊重?

(5)大家关心产量,谁关心总成本?

(6)各个小单位往往都有本位主义,由谁来考虑整个工厂的最适点(optimization)?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适当人选就是工业工程师。

更详细地说,工业工程师在工厂里做的事有: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改善、操作标准时间及物料标准用量的设订、制程、夹具与工具的设计、成本的计算与分析、生产计画与管制、产能计画与分析、物料管理、品质分析与管制、工厂布置、工业安全作业、工作评价与奖工制度的设立、事务流程的改善、系统或制度的设计等等。

  (一)工业界的医生?

有人说企管顾问是企业界的医生,则工业工程师亦如工业界的医生一样,他可帮忙工厂界定问题,协调整个工厂的运转,就如一位全科医生,负责诊治病人何处有病,然后再由某部的专家来检验、治疗。工业工程师也是如此,他点出工厂毛病的所在,然后协调各部门的专家去解决。

事实上,目前的工业型态是团队工作(team  work),要解决任何问题,决非一人一手能包办的,工业工程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团队领导人(team  leader),需具有较强的组合(comb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及沟通(communication)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即能用适当的语言(right  language)与人沟通。在这种倾向之下,工业工程师需同时具有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训练,因此在工厂中能使别人容易乐意合作,一同去解决问题。

  (二)效率专家?管理当局的眼线?

工业工程师着实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有些人批评他们是:

「工业工程师是使人们做得快一点,赚得少一点!」

「工业工程师是效率专家,也是管理当局的眼线!」

「工业工程师专门到处找错,喜欢跟别人过不去。」

  (三)多样性的角色?

有人认为工业工程师是操作者的安全褓姆,使他们免受刀具伤害及过份工作量之压迫;由于他接受的训练包括管理和工程知识,因此他是工厂的计画者和协调者;也由于他受过统计、机率和可靠度的训练,因此他可成为品质管制人员;他常想「这是最好的方法吗?」,因此他是较佳途径的寻求者;由上种种来看,工业工程师转换职业的能力强,生存力强;而且他的晋升能力也高,较易擢升至高级管理阶层。

 四、推广工业工程观念的阻力
一般来说,工业工程的观念与作法在工厂里推广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的,这可分三点来说:

(1)在一些闭塞的家族式企业中,企业主的观念不够开放,不愿公办厂各方面的问题,也不愿提供周全的资料,没有资料工业工程师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2)人类守旧的观念,拒绝改变,因此工业工程师即无从施展所长。

(3)一件新事物要经过学习的过程,人们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而学习的起步总是比较困难且成效不显著,因此人们即使费力些,也宁可继续使用习惯了的旧方法、旧东西。

这种种的阻力多少削弱了工业工程观念的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界未能与已开发国家的企业并驾齐驱的原因之一。虽然工业工程观念早在民国四十二年左右就被介绍到台湾了,迄今,知道工业工程是什么的人并不多的原因也多少受了这些阻力的影响。

如引言中提及,时势潮流使得企业型态变大了,传统的用本能管理的方法势必遭到淘汰,虽说每个人都有管理的本能,但是管理的好或坏、管理人数的多或寡、管理幅度的宽或窄,都会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如何能用有系统的方法把大规模的工作作得更好、更快,就必须用科学方法来管理,也就必须借重工业工程了。

当然,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决非万能的,但只要是学有专精的工业工程知识,则其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工业工程的做法不是凭直觉,而是依数据来做决定的。同理,如有了工业工程,做错误决策的机会也可减少很多。

 五、工业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途径

工业工程是经由下列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解决与决策(problem  solving  &  decision  making)

(1)确定问题:先了解问题性质及症结所在。

(2)分析问题:从找资料、记录现况、了解限制条件、探讨问题,以深入问题。

(3)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4)评估诸项方案,决定最佳决策。

(5)采取行动。

(6)考核行动结果,再提更佳解决途径。

  (二)系统与方法工程(system  &  method  engineering)

从资料收集、组织、分析以及如何安排等数理计算及专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难题。

 六、工业工程的未来

从上面种种的说明,工业工程师只能在工厂中工作吗?实际上,在已开发国家中,工业工程早已应用于工厂以外的地方了。像医院、农场、餐厅、旅社、邮局、银行、交通事业、建设业、军事机构以及各政府部门,都有用到工业工程之处。

国内,一些医院也已聘用学工业工程的人员,负责设备配置、人员运用、药品存量管制、数据流等工作(像马偕医院即属此例)。这种应用可说是工业工程的延伸。目前工业工程的领域已不限于工业界,为此,工业工程的名称已不能涵盖它的范围了。

在国内,工业工程虽有军方事业和国民事业率先实施,但是真正使它开花的,还是那些外资工厂。由于他们令人艳羡的成效,也说服了许多国资工厂开始注意这个新的玩意儿,多年来工业工程师的求才广告增多了,这正是工业工程开始在我国普遍被接受的一个明确证明。

最近几年来,由于能源缺乏、原料上涨、工人短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公害问题普遍受到注意,工业工程师在国内必然将成时代的宠儿,殆无疑问。

在另外一方面,电子计算器的发展,工业工程这个学门也正在迅速的扩张它的领域,在国外,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作业研究(Operaions  Research)已经成为工业工程的延伸。利用它们来解决那些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个趋势无疑的将是我国的工业工程发展的方向。

工业工程的两个小故事

在工业工程的领域当中,「动作与时间研究」(motion  and  time  study)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81年,被后人尊崇为「工业工程之父」的泰勒氏(Frederick  W.  Taylor)首创「时间研究」(或称「时学」)(Time  study),后数年纪尔布雷斯氏(Frank  B.  Gilbrtth)复倡「动作研究」或称「工学」)(motion  study)。后因此二学关系密切,无法分割,遂合并称为「动作与时间研究」(或称工时学)。这儿叙述两个故事,来追溯「动作时间研究」的起源。

1898年,泰勒氏工作于伯斯利恒(Bethlehem)钢铁厂,当时该厂雇有铲手工人400~600名,每日于一长约2哩,宽约1/4哩之广场上,铲动各种不同之物料。这些铲手,不用工场所准备的铲子,很多人自己从家中带来铲子,铲煤时,每铲重仅3.5磅,而铲矿砂时每铲竟重达38磅。此种自备铲子的情形与每铲重量之差额,颇引起泰氏之好奇。他想:「铲子的形状、大小和铲物工作量有没有关系?」「究以何种铲重为最经济最有效?」「什么样子的铲子,工人拿了既舒服又铲得多,铲得快?」这些问题实应加以研讨。泰氏乃选优良铲手两名,分在场内不同地点作试验工作,同时用马表(Stop  watch)记录其时间,并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铲子去铲比重不同之物料,并分别记录所用铲子之大小及式样和每铲重量,经多次试验后,发现每铲重量约为21.5磅时,可得最经济,最有效之结果,也就是工作者每日每人可铲最多物料。铲重物时用小铲,铲轻物时用大铲,但每铲重量均约为21.5磅左右。泰氏得此结果后,于是设计各种尺寸大小不同的铲具,训练工人,并拟定奖工办法,凡工人能完成规定之工作时,可得日薪60%之奖金,否则派员授以正确工作方法,务使其亦可得同样奖金。经此改善后,原需400~600名工人才能完成之工作,采用新方法后,140名工人即可完成。因之每吨所需铲费减少达50%,而工人工资则增加60%,除去因研究所需各项开支外,每年尚可节省78,000美元。如此不但使工厂的生产量大增,也使铲手工作效率提高,待遇增加,工作情绪也愉快多了。

1885年,纪尔布雷斯氏年17,受雇于一营造商,发现工人造屋砌砖时,所用的工作方法及工作之快与慢,互不相同。究以何种方法为最经济及最有效,实应加以研讨。纪氏于是分析工人砌砖之动作。发现工人每砌一砖,率先以左手俯身拾取,同时翻动砖块,选择其最佳一面,俾于堆砌时,放置外向。此动作完毕后,右手开始铲起泥灰,敷于堆砌处,左手置放砖块后,右手复以铲泥灰工具敲击数下,以固定之。此一周期性动作,经纪氏细心研讨,并拍制成影片,详加分析,知工人俯身拾砖,易增疲劳,左手取砖时,右手闲散,亦非有效方法,再敲砖动作,亦属多余。于是经多次试验,得一砌砖新法。其法于砖块运至工作场时,先令价廉工人,加以挑选,置于一木框内,每框盛砖90块,其最好之一面或一端,置于一定之方向,此木框悬挂于工人左方身边,俾左手取砖时,右手同时取泥灰,同时改善泥灰之浓度,使砖置放其上时,无须敲击,即可到达定位,经此改善后,工人之工作量大增,其砌每一砖之动作由18次减至5次,工人经训练后,老法每小时原只能砌120块,用新法则可砌350块,工作效率增加近200%。经过纪氏的动作分析,确定了最好的砌砖方法。由此发展成日后的动作研究(motion  study)。

上述二例,显示工时学首创者泰、纪二氏遇事分析研究探究真理之态度,此种精神亦即日后工业工程学之凭借。

(承蒙中原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的王晃三教授、裕隆汽车制造公司的黄明沂先生、台湾通用器材公司的王裕惠先生、福特六和汽车公司的杨政辉先生、台湾国际标准电子公司的张世俊先生以及中正理工学院的陈宽仁教授接受访问、提供资料、修改内容,始得完成这次封面故事的专访,笔者不胜感激,谨此致谢。也谢谢本期总编辑清大化学系赖昭正教授的协助、改稿。)

日本对IE的新定义 ( Sun, 13 Aug 2006 13:03:18 +0800 )
Description:
日本IE协会(JIIE)成立于1959年。当时对IE的定义是在美国AIIE于1955年的定义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制定的。其定义如下:  

  ?  “IE是对人、材料、设备所集成的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为了对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  此后,根据AIIE的修改和补充,又在“人、材料、设备”上加上了信息和能源。  

  ?  JIIE根据IE长期(特别战后)在日本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和广泛的应用,IE不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JIIE深感过去的定义已不适于现代的要求,故对IE重新定义。其定义如下:  

  ?  “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  这个定义简明、通俗、易懂,不仅清楚地说明了IE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而且还特别对人的关怀也写入定义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正是IE与其它工程学科不同之处。这个定义可供我们了解IE的参考。  

制造行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案例 ( Sun, 13 Aug 2006 13:01:54 +0800 )
Description:
为了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我们隐去了公司的真实名称,将其简称为莫科公司。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他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他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人力资源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商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那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地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  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  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ABC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如下:  

  •机床调试的频率(这包括编程数控机床)  

  •制造订单数量(这是很多作业的驱动因素:包括从报价到送货的很多作业)  

  •采购订单数量:这是采购部门工作量的主要驱动因素  

  •产品销售的商店数量  

  •检查的次数:很多地方需要抽样检查  

  •工作面积分配给过程和设备  

  •单个服务人员成本  

  很多成本动因对于多个成本库是相同的,.项目小组在成本分配上没有费多少时间。莫科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软件系统是基于PC的,其中包含大量由财务控制员建立的Excel表。购买软件只需要1000美元,但是需要做很多的基础工作来使软件适合公司的特殊需要,另外收集和输入数据也很花时间。  

  作业成本法系统最初计划在40-50个产品上试运行,这些产品覆盖了公司产品的所有系列。当他们分析了产品的同质性后,品种数量降低到25个。老的成本核算系统仍旧在使用,主要是为了存货估价、差异分析、评估劳动生产率。  

  作业成本法系统能够计算出真实的成本和并用于定价,自动计算出业绩计量和产品的利润率,能给管理上提供很多决策相关的信息,当前年度的预算也将基于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和建立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做出。  

  管理层对作业成本法系统的期望  

  在作业成本法介绍到莫科公司的时候,总经理对此全力支持并深刻理解作业成本法产生信息的价值。但是,他没有想到建立作业成本法系统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实施才一个月,总经理就希望得到作业成本法的结果。财务控制员很礼貌地告诉他:就目前分配给项目组的资源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想尽快得到报告结果,他还需要分配得到更多的资源。总经理也面临着尽快向集团管理层展示作业成本法结果的压力。为了使自己确信,他对财务控制员的说法进行仔细的分析,他相信财务控制员所说的在增加资源的情况下就可以尽快获得作业成本法的结果,他答应增加资源,但是他最后并没有象计划的那样为实施小组分配更多的资源。  

  实施中的问题  

  缺少资源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持续的问题,尤其是总经理要求尽早拿出结果时。  由于缺乏有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员,项目实施之初不得不做大量的培训。这主要是由财务控制员以非正式的形式来完成,需要时,也会向管理高层做一些正式的培训,主要讲述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实施。  

  对于成本会计的培训在整个项目计划期间以及实施期间持续进行。作为交流和收集数据的一部分,财务控制员不得不与工会人员打交道。他对工会成员进行了大量的访谈以确定他们一天中是如何支配他们的时间的。在很多情况下,工会人员勉强地回答了问题,并间接地对实施作业成本法表示反对。  他们对如何实施作业成本法,尤其是实施后对他们的工作有何影响保持警惕。他们被告知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系统,总体上,他们认为实施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并无多大价值。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结果  

  根据财务控制员的消息,莫科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包括:  

  •获得了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和定价信息,由此改变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  

  •建立针对进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基准;  

  •更好的成本信息使得管理层把一些内部低效率的制造转向外包;  

  •由于针对不同方面更好的衡量,公司作出了更好的资本投资决策;  

  •一些消耗成本较高的问题区域被明确,其中包括数控加工段,现在,它的成本已经降下来了;  

  •建立了对改进状况进行评价的业绩评价标准  

  •建立了详细而精确的年度预算  

  尽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花费12个月时间,但是公司获得效益明显超过投入。简单地说,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在于管理层可以使用更精确和更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作业成本法为管理层的商业决策提供了一个好的工具。  

  作业成本法系统目前的状况  

  缺乏适当的资源来支持作业成本法的运行仍然是莫科公司作业成本法系统面临的问题,这可能会在近期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高级管理层发生了变化。在莫科公司推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总经理近期离开了,新来的总经理对莫科公司的作业成本法系统不熟悉并且不完全赞同作业成本法的价值。新来的总经理可能不会为ABC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运行分配足够的资源,好在集团的高层管理层认识到了作业成本法的潜力,继续推动作业成本法在集团内的应用。财务控制员一直认为作业成本法对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的工具,应该在集团全面推广。在集团内部又成功实施两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之后,财务控制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于集团来说是一个“必需的系统,它很显然能够解决制造商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系统提供信息的质量是很高的,促进了基于事实的决策。”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 Sun, 13 Aug 2006 12:59:59 +0800 )
Description:
一、强化班组的管理:
1.日常管理(4M.1E);
2.机能管理(PQCDSM);
3.问题排除技巧(发掘/分析/改善);
4.领导力的培养(团队沟通能力训练/问题员工处理/圆融人际关系   
建立);
5.职业道德与理想教育(自我成长与前途规划)。

二、6S的推行:

1.6S的起源;
2.6S的定义;
3.6S的推行方法;
4.6S的激励制度;
5.6S的实施步骤;
6.6S的成果评价;
7.6S的效果维持及标准化的建立。

三、提案改善制度的推行:
1.提案改善制度的起源;
2.提案改善制度的定义;
3.提案改善制度的推行方法;
4.提案改善制度实施细则
5.评审及实施追踪;
6.成果统计及奖励。

四、QCC(品管圈)的推行:

1.QCC的起源和定义;
2.QCC的导入;
3.QCC会议的有效进行;
4.现场管理与改善;
5.品管圈手法的灵活运用;
6.QCC大会与交流会;
7.QCC活动的收获。

五、QC七手法的应用:

1.层别法;
2.柏拉图;
3.特性要因图;
4.散布图;
5.查核表;
6.直方图;
7.管制图;

六、工作改善七手法:

1.防呆法;
2.BS脑力风暴法;
3.比较法;
4.五五(5W.3H)法;
5.FMEA法;
6.目视管理法;
7.JIT管理法;

七、合理排线的七大原则:

1.短距离原则;
2.流畅原则;
3.固定循序原则;
4.分工原则;
5.经济产量原则;
6.平衡原则;
7.防错原则。

八、IE工业工程推广:

1.IE的起源;
2.企业为何要推行IE工作;
3.IE的定义;
4.IE的范畴/职能/角色;
5.IE的性质和特点;
6.生产率的定义
7.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内外部因素;
8.提高生产率的方法:
A.人事方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B.技术方法----IE七手方法:
①流程分析法;
②动作分析法;
③动作经济原则;
④时间研究;
⑤工作抽查法;
⑥人机配置法;
⑦工作简化法(ECRS)

现场工作的“七种浪费” ( Sun, 13 Aug 2006 12:58:25 +0800 )
Description:
在工业生产中,凡是不能直接创造出价值的一切活动,均视为浪费。文中结合精益生产论述生产现场的七种浪费和如何消除。   

        20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在80年得以发展完善,而且逐步在中国的企业里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生产周期缩短,在制品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废品减少,库存大幅度降低……在本文中,将结合大连三洋制冷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实际情况,重点论述生产现场的七种浪费和如何有效消除。  

        精益生产方式中所指出的浪费,和大家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浪费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即:在工业生产中,凡是不能直接创造出价值的一切活动,均视为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将所有浪费归纳成七种:(1)等待的浪费;(2)搬运的浪费;(3)不良品的浪费;(4)动作的浪费;(5)加工的浪费;(6)库存的浪费;(7)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一、七种浪费之一:等待的浪费  

        等待就是闲着没事,等着下一个动作的来临,这种浪费是无庸置疑的。造成等待的原因通常有: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停工待料、品质不良等。以制造部性能试验课等待电控盘为例,由于电控盘不能按要求及时入厂,有可能无法按期交货,而当电控盘入厂后,又需要抢进度,可能会出现加班、质量问题等。另有一种就是“监视机器”的浪费,有些工厂买了一些速度快、价格高的自动化机器,为了使其能正常运转或其他原因,例如:排除小故障、补充材料等等,通常还会另外安排人员站在旁边监视。所以,虽然是自动设备,但仍需人员在旁照顾,特称之为“闲视”的浪费。例如在产品检测过程中,调试人员和氦检人员站在产品旁边等待,这种情况是否还有?  

        除了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有等待外,其他管理工作中就没有等待这种浪费发生吗?当制造部在生产新产品发生一些问题时,技术部和品质保证部是否能立即解决而不需要现场人员长时间等待?如何减少这种等待?  

二、七种浪费之二:搬运的浪费  

        大部分人皆会认同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也有人会认为搬运是必须的动作,因为没有搬运,如何做下一个动作?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默认它的存在,而不设法消除它。有些人想到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这种方式仅能称之为花大钱减少体力的消耗,但搬运本身的浪费并没有消除,反而被隐藏了起来。搬运的浪费若分解开来,又包含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  

        今年以来,生产管理部和制造部每月均对总生产工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在实际作业时间减少的同时,总工时却在增加,经仔细分析后发现,是两个工厂间的运输工时居高不下,特别是由二工厂向一工厂搬运原材料的工时占大多数。怎么样克服?日本三洋大型课为减少搬运,把四个车间合并成两个,一些零部件的加工由原来在别处加工变成在生产线旁进行加工,从而减少搬运。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应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尽量减少搬运的距离。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本公司的生产布局应该怎样变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  

三、七种浪费之三:不良品的浪费  

        产品制造过程中,任何的不良品产生,皆造成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浪费。任何修补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精益的生产方式,能及早发掘不良品,容易确定不良的来源,从而减少不良品的产生。这一条比较好  理解,关键是第一次要做正确,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除了产品生产,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  在类似的浪费情况?  

        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  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搬运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零件,第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这是和我们公司“3C现场质量管理法”基本相同的,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3C”,并合理地压缩“3C”中“三确认”的时间,进一步完善“3C”。(注明:3C现场质量管理法荣获2001年度辽宁省管理创新新成果一等奖)。  

四、七种浪费之四:动作的浪费  

        要达到同样作业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动作,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呢?是不是要拿上、拿下如此频繁?有没有必要有反转的动作、步行的动作、弯腰的动作、对准的动作、直角转弯的动作等?若设计得好,有很多动作皆可被省掉!在管理理论中,专门有一种“动作研究”,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完全可以用上述的基本思想,反思一下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动作不合理?如何改进?  

五、七种浪费之五:加工的浪费  

        在制造过程中,为了达到作业的目的,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若是仔细地加以检查,你将可发现,又有不少的浪费等着你去改善。  

        在参观日本三洋家用空调机生产线时,日方课长把我们领到热交换器的组装线旁,给我们讲述了如何通过重组和合并来消除浪费的事例:  

        原来的热交换器组装流水线,是需要一个员工把穿完管的热交换器装箱后,用手推车运送到涨管设备旁,然后由另一个员工操作设备涨管,最后再由第三名员工把涨完管后的热交搬运到另一条悬臂运输线上。经过革新,他们把热交组装线的传送带延伸到涨管设备旁,可减少一名运输工人,今后还准备把涨管设备迁移到悬臂线旁,由涨管工人直接把热交送到悬挂臂上,又节省一名搬运工人。通过两次对工序进行重组和合并,操作人员由3人减为1人。类似这种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们公司内有多少?是熟视无睹?是不愿意去改进?还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进行改进,然后再加以推广?  

六、七种浪费之六:库存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这是丰田对浪费的见解与传统见解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丰田能带给企业很大利益的原动力。  

        精益生产方式中几乎所有的改善行动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消除库存有关。精益生产方式为什么将库存看做是万恶之根源,而要想尽办法来降低它呢?因为库存会造成下列的浪费: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搬运量将增加,需要增加堆积和放置的场所,需要增加防护措施,日常管理和领用时需要增加额外时间等,甚至盘点的时间都要增加,这些都是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当库存增加时,以铜管为例,新入厂的铜管压在原来的铜管上,先入库的要想优先使用,就必须进行额外的搬运。而如果为省事,先使用新入厂的铜管,原来的铜管长期放置会带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当库存增加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会大量沉淀在库存上,不仅造成资金总额增大,还会增加利息和库房的管理费用。而这些常常是隐含在公司的管理费用中,只有专门列出,才能发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正视它,并努力解决。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当库存增加时,库存量会大于使用量,甚至会造成长期的积压,特别是当产品换型时,这种问题可能会显得更加严重。本公司在国产化和C型机向G型机转换过程中,就因为原来库存过多而造成大量物资积压,而且为盘活这些积压物资,又需要进行额外的投入。此外由于放置的时间较长,原来贪图便宜批量买进的物资,现在六折也许元就可能买到一个新型号,从而造成实际价值降低,成本升高,利润减少。想一想库存中的积压物资,当初是以什么价格购入,而目前的价格是多少,就会明白了。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就需要额外增加放置场所。近年来,由于钢材等的增多,我们二工厂北侧又新增了材料置场,新增加了投资,却不带来效益。  

        另外,因库存所造成的无形损失,绝不亚于上述的有形损失,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会隐藏问题点,而“问题”在精益生产方式中被认为是宝藏,问题如果能不断地被发现解决,则利益便会不断地产生。库存隐藏问题点,造成下列后果:  

        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库存量一多,因机械故障、不良产品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不能马上显现出来,因而也不会产生对策。由于有了充足的库存,出现问题时可以用库存先顶上,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甚至不用解决,最起码是被掩盖住了,不急迫了,不会被上级追究了,于是乎本部门的工作成绩就出来了。  

6、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由于库存量的存在,设备能力不平衡时也看不出(库存越多,越不容易看出来)。人员是否过剩,也无法了解。由于有较多的库存,供应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制造一线需要更多的人员来生产产品用于补充库存,需要增添设备来保证生产库存所需要的设备能力,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浪费。  

        到底为什么要有库存量,最大的理由是“怕出问题”——出现故障怎么办?会不会因部分设备出问题,而影响整条生产线或工厂的生产呢?于是乎为了不使影响扩大,库存便成了必要,众多的问题也被隐藏起来,所有进步、赚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赚钱)的步调自然变慢了。无怪乎精益生产方式称库存为万恶之源,绝对不允许它存在,如果现在已经有了库存,也要行进一切办法,将之降低,力争零库存。(注:零库存的“零”并非指数学意义上的“完全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把库存“尽量减到最少的必要程度”。)   
    
七、七种浪费之七: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上面提到库存是万恶之源,而制造过多或提早完成,在丰田则被视为最大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所强调的是“适时生产”,也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数量的必要的东西。此外都属于浪费。而所谓必要的东西和必要的时候,就是指顾客已决定要买的数量与时间。假设客户只要100个,而每个1元,如果生产了150个,这售价却不会是150元,因为多余的50个并没有卖出去,仅是变成库存,因此利润也就无从产生,换句话说,多做了是浪费。  

        而制造过早同样也是浪费,但为什么有很多工厂会一而在地过多与过早制造呢?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白这是一种浪费,反而以为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减少产能损失(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是见树不见林的看法,因为真正利润的产生是从销售而来,而不是效率与产能。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与产能,制造过多与过早而销售量并没增加,仅是增加了库存量,你说这合算吗?  

因此,精益生产方式强调,绝不允许制造过多(早),因为:  

  1、它只是提早用掉了费用(材料费、人工费)而已,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2、它也会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它会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生产周期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的距离因此加大,要求增加厂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逐渐地吞蚀我们的利润。  
  4、它也会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并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一些制造部的老员工也许还会记得95和96年间在制造部各课间发生的自制件放置场所的事情吧:  

        因为生产能力的增长大于销售能力的增长,没有控制住产量,各工序都在“努力”生产,现场中堆满了自制零部件,各课间为放置场所争执不休,最后需要部门协调才解决,“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思想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写出的。在此后的工作中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大家群策群力加以解决。除在制品外,产成品制造过多显得更为可怕,98年初成品库存超过百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绿色通道上已开始摆上了产品;产品的转序几乎变得不可能,一台产品要从总装移动到氦检,至少要先后吊装三台产品来腾出空地;产品间的距离一个人侧身也进不去,吊装时多次发生产品相撞事故。要求寻找一个能存放大型机产品仓库的呼声日益高涨。  

造成这种可怕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营销部门发货不畅,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希望公司内的主要机型均有库存,以便一旦签订合同就可以发货。  

        营销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交货期确认不准,不是按照实际交货期生产,而是按合同交货期生产,为补充库存而生产。  

        生产制造部门为提高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而成批投入和生产。  

        这种情况目前虽然基本上得到扭转,但是每月仍有一些按交货期完成的产品入库后较长时间不发货,造成浪费。因此,应要求各事务所对交货期的确认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应该在合同交货期前一个月把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回来,避免在进入上下筒组装后才通知的情况发生,则可预防大部分的过多成品制造。  

        以上七种浪费,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敌人,我们对它了解的越多,将来获得的利益也越多。对于这七种浪费,绝对不能半信半疑,否则效果便会打折扣。敌人就是敌人,一定要想尽办法消灭它!要知道,消灭它的同时,利益就产生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要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够顺利地生存下去。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浪费。上面简单地介绍了七种浪费的概念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但所提出的问题仅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大量的问题隐藏在水面之下,而且生产现场中的问题由于目视可见,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则隐藏较深,解决起来较困难,但如果解决了,则见效大。希望避免重复出现生产一线轰轰烈烈,而管理部门春风拂面的局面,真正从思想上认清“浪费”带来的危害,从而真正在行动上去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 Sun, 13 Aug 2006 11:54:18 +0800 )
Description:
丰田生产方式中所归纳的\"七种\"浪费,主要发生在生产现场,但是产生这些浪费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仅仅关注现场存在的问题,而不解决被现象所掩盖的本质问题,无疑是舍本逐末,即使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也很有限。为了能使经营管理革新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首次提出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这个概念,来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七种浪费之一:等待的浪费

    管理工作中的等待浪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就坐等,上级不指示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就拖着办。算盘珠子不拨不动,缺乏主动精神。你多干事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的完成,是在几次检查、催办下完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等待外部的回复。我已与你联系过了,静待回音,什么时候回复不是我能决定的,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等待其它部门或其他人的联系。你不找我去协助,我就可以躲避,总有原因可以找,就说情况不清楚。对其它相关工作不关心,没兴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就等吧,没啥了不起。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没有监督。不主动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的汇报,没有核实,然后作决定或向上级汇报,瞒天过海没有可信度,出了问题,责任往下级身上一推。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较严重的等待是生产现场对于技术、品质、资材等部门服务、指导、指示、供应的等待,\"三现主义\"的缺乏是等待中的最致命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生产现场工作的及时解决。

    上述情况,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这种缺乏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满足现状、消极怠工的情况引发的浪费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危害企业的正常运行。

     七种浪费之二:协调不利的浪费

     管理中相互配合、协调不利,造成工作停滞浪费主要有下述几种情况: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利。某项工作在两个部门间协调不利、交接不清,工作进度受到影响,相互之间都不主动联系。某些工作应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都在观望停滞,认为应该别的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了,原来的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问题。

    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利。对公司领导的工作指示和部长会议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内部没有有效的协调组织落实,致使公司的要求在本部门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利。信息在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手中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不能准确及时决策,造成较大的浪费。信息不能汇总、分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对其充分的分析、核实和利用,发挥效应,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生产盲目、资材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库存的增加。

    ERP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利。部门间协调不利,相互制约、不沟通、各自为政、部门利益第一,形成独立的部门割裂,促成协调的障碍,没有或不能及时维护系统,使业务流程不能顺利流转,造成后续流程的停滞,原有职责的不适应性不是横向流转而是折向运行,造成流程的缺项停滞。

    协调不利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七种浪费之三:闲置的浪费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非常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从而出现厂房、生产设备等开工不足的浪费,导致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造成影响。两个部门承担类似的工作,好像是谁都负责,其实是谁也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易导致工作中互相制肘。本来两个部门间的事,人为再找一个部门来协调共担责任,工作复杂化。

    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闲置。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某些不十分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无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原来比较简单的事,一些部门非要写个报告,填个报表,由于报表内容太多,即使保存后再想使用也找不到,那么就再提供一份吧。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把复杂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人可以承担原来完成不了的工作,起到较大的作用。

    人员的闲置。人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人员,三个人干两个的人工作,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以重叠的交替安排工作造成工作量不满,劳动纪律涣散。

    信息的闲置。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并且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但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等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ERP的事实,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流程中职责到位杜绝闲置的浪费。

    七种浪费之四:无序的浪费

    \"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

    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的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得浪费。某个部门某个人,当看到某项工作比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挺身而出,进行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么,今后这项工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而放任不管了,这也是一种无序。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都造成工作的无序。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以不会干等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承担该项工作,更是一种无序的浪费。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增加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威信下降,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互攀比,影响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业务流程的无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部门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某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

    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七种浪费之五:失职的浪费

    失职的浪费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应付。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搪塞了事,不是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基础工作,审核前突击进行表面工作,来应付审核,则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如果再加上承担检查工作的人员也进行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某些环节特别是前段如果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多种浪费。

    在工作中没有计划,没有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应做的事,不会做,说一声不会做就不用再做了,不会也不学,不认为站在这个岗位上不会做应当做的事是一种耻辱,更有甚者,告诉如何去做都不做。这些失职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昨天的事今天没有结果,明天做什么也不知道。

    失职的浪费主要是责任心不强、素质低下和工作质量差等失误造成的,但管理考核及职责的不明确使其没有受到制约和监督。

    七种浪费之六:低效的浪费

    低效的含义包括: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

    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人员的低素质导致工作的低效率。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人尽其才,用人所长,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一群羊和一头羊带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方法不当也是低效率的原因之一。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是低效率的温床。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

    七种浪费之七:管理成本的浪费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各职能管理部门在组织、管理生产、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计划\",通过确立计划、执行计划、考核计划、改善计划,可以最直观地涉及有形成本概念和浪费现象。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没有下达指标,部门无法编制自身的工作目标。公司的目标、指标下达后却不知道怎么分解。部门领导没有告诉做什么工作,不知编制计划。计划不如变化快,无法序时地编制计划。综合部门不催不报计划或忘记申报计划,没有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统计基础,没有定额标准无法编制计划等。没有计划工作概念,没有长远工作规划,工作随想随做,为完成综合计划部门的要求临时\"拍脑子\",上报的计划缺乏可执行性、漏洞百出,需要计划综合部门另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分析和查找错误,重新修改和调整,造成极大的浪费。

    计划执行不严肃。有计划但领导没有给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计划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领导临时交代或安排的工作所以没有计划。计划工作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被迫频繁调整。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执行,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计划编制后根本不看,至于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如:降成本的计划、降成本的项目计划不严格执行,束之高阁。

    计划查核不认真。计划考核反正由公司的统一部门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比照了。计划出现了偏差,理由要么是计划报大了,要么是计划漏报了,而没有从问题的现象出发,认真分析形成的原因,以及下一步的纠正措施。

    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计划执行情况由于没有认真地分析,自然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地进度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即便通过别的部门发现了问题,也不现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地原因,进而找出改善措施,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计划问题发现后,措施也编制了,但在下期的计划中又没有体现或纠正,致使问题长此以往地存在。

     费用投入与收入(收益)不配比。花同样的钱其收益是一样的吗?花100元是否受到了10000元的收入或利益。由于自身责任心不强或管理失误造成的隐性损失浪费计算过吗?用钱后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了多少?大家是否都仔细计算过、分析过?

     综上所述,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的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较困难。而且大家大多司空见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因此,对经营管理革新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但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一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则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因此,我们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工业工程与服务业流程改善 ( Sun, 13 Aug 2006 11:49:18 +0800 )
Description:
  IE(Industry  Engineering)(工业工程),是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住处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等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的一项活动。简单地说,IE是改善效率、成本、品质的方法科学。  

★    工业工程(IE)的内容包括:  
1、  动作分析  
2、  工程分析  
3、  时间分析  
4、  搬运与布置  

一、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通过研究作业动作中以下不合理现象,通过排除、组合、重排、简化的方法优化作业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质量:  
1、  停滞  
2、  无效动作  
3、  次序不合理  
4、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闲等)  
5、  浪费  
        服务流程改善运用:餐饮业(厨师)、个人护理业(理发师、美容师)、超市(收银员、称重员)等岗位的作业改善  

二、工程分析  

        工程是把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检查、搬运、保管的过程,对工程加以分析、调查,找出其中浪费、不均匀、不合理的地方,进而进行改善的方法,称之为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方法又分为:制品分析、作业者工程分析、联合工程分析、事务工程分析  

        ☆    制品分析:面向物品的改变过程的分析,包括加工、搬运、检查、保管;  
        ☆    作业者分析:面向人的作业过程分析,结合了动作分析和过程分析,优化方法;  
        ☆    联合工程:多人、多设备的组合工程分析,优化方法;  
        ☆    服务流程改善运用:餐饮业(菜肴、面点制作过程,如麦当劳和肯德鸡的管理)、个人护理业(理疗)、医院(门诊)、银行(汇款)等过程的作业改善  

三、事务工程分析  

        事务工程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事务作业标准化。把事务进行的流程图、传递的表单、作业的步骤等——予以规范,可起到易于入门和防范错误的作用。  

1、信息传递的快速化、准确化。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信息传递进行改善,尽可能不假人手完成信息传递;  
2、  去除多余的表单文件,减少无效的事务工作。  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得对事务工作进行以下检讨:

1、是否有不必要的表单、文件?  
2、  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地方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吗?  
3、  是否花费很多时间在填写和检查表单、文件呢?  
4、  能否减少表单、文件的数量?表单、文件的格式能否更单纯,更易于理解?  
5、  传送的方法是否有问题?  

        服务流程改善运用:政府(户籍迁移、驾照办理、行政许可审批等等)、服务性企业(信息传递)  

三、时间分析

        所谓时间分析,就是针对时间及产出做定量的分析,找出时间利用不合理的地方,从而进行改善的方法,是IE方法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改善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设定标准工时的重要依据;制造系统规划和改善的依据;评价作业者技能和工程管理水平的依据;作为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

        其中,作为系统规划和改善的依据,体现在:  

1、生产线平衡分析与改善。  
2、联合作业方法的设定。  
3、设备投资安排规划。  
4、生产布局的设计。  
5、决定一名操作者操作的机械设备台数。  

        服务流程改善运用:各环节服务能力规划、作业标准设定、人员配备、绩效考核(包括政府及各种服务行业)  

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 Sun, 13 Aug 2006 11:46:26 +0800 )
Description:
工业工程基础(工作研究):  利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工作衡量)2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潜、革新、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减少劳动强度,合理安排作业,并制定各作业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法研究目的是减少工作量,建立更经济的作业方法;时间研究旨在制定相应的时间标准。   

        设施规划与设计:对系统(工厂、医院、学校、商店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包括选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运方法与设备选择等,使个生产要素和各子系统(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后勤保障、销售等部门)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组成有效地集成系统。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效学、工程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等知识。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生产过程和资源的组织、计划、调度和控制,保障生产系统有效地运行。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生产与作业计划、生产线平衡、库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线法CPM)、经济定货量(EOQ)、经济生产批量(EPQ)、物料需求计划MRP以及生产资源计划MRP-II和准时制JIT。  

        工程经济:IE必备的经济知识,既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通过整个生产系统的经济性研究、多种技术方案的成本与利润计算、投资风险评价与比较等,为选择技术先进、效益最高或费用最低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包括:工程经济原理、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可靠性研究、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价值工程:寻求高效益、低成本方案,主要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过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包括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进行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各项工作,核心是为了到达规定的质量标准,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预防不合格品产生。内容包括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现代质量管理-保证,生产保证、全面质量控制TQC与全面质量控制TQM。可靠性技术是现有系统有效运行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诊断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维护与保养策略等。  

        工效学:又称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或人因学(Human  Factors)或人机工程  (Ergonomics),它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人体测量学、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知识,研究生产系统中人、机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边缘科学,是IE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专门知识。通过对作业中的人体机能、能量消耗、疲劳测定、环境与效率的关系等的研究,在系统设计中科学地进行工作职务设计、设施与工具设计、工作场地布置、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等,使作业人员获得安全、健康、舒适、可靠的作业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承诺感、对组织献身和忠诚、良好的沟通才能与能力、社会责任感、专业技术技能和感受变化敏感程度)。  –企业文化;  –技术培训与在职教育;  –激励机制;  –政治思想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用户计算机综合系统,是现代IE应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MRP-II、ERP、PDM、CIMS)  

        现代制造系统:IE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包括成组技术GT、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柔性制造单元FMC与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制造、虚拟企业、网络制造、虚拟制造、可重组制造系统(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孤岛制造系统(Holonic  Manufacturing  System),  基于智能体的制造系统(Agent-based  Manufacturing  system)  、自组织制造系统等。  

生产线平衡的定义 ( Sun, 13 Aug 2006 11:44:27 +0800 )
Description: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
bclzaxz 发表于 2010-12-6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来源于生活,术语来自于实践.

请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andy365 发表于 2011-1-18 12: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术语来自于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博乐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 CCAA审核员考试交流第一平台|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ISO学习网校

GMT+8, 2024-11-22 10:59 , Processed in 0.0748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